学做智慧的家长 给孩子适合的爱

        我们接到过很多家长来咨询,一到这都是说孩子这个习惯不好,那个习惯不好,其实,我特别想对这些家长们说,孩子的表现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一些行为习惯的影响,言传身教的作用,被很多人忽视了。”17日下午,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、长春市卓伦家长学校校长孟羡慧老师告诉记者。
        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里,孟羡慧老师多次强调,智慧的家长,要学会寻找孩子“行为背后的原因”。“孩子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,我们都会从其家长身上找到相应的传递,而往往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。”孟羡慧老师认为,给孩子想要的爱,才是给孩子更好的教育。
       “0岁到6岁的孩童,家长更好的沟通方式是通过语言、肢体行动来让自己的宝贝儿感知自己的爱。”孟羡慧老师举例,“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,其实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,孩子的一些问题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呈现,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,误以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好了。等到进入中学,年龄上进入了青春期、叛逆期,种种问题也就一并爆发了,所以6岁以后的学生,更需要得到家长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关注,性格、心理发展、行为习惯等等。”随后,孟老师通过简单的个例,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读懂孩子的行为。并且在即将到来的寒假,孟老师也将组织多种活动,帮助更多的家庭建立和谐、正确的亲子关系。
案例一:
       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,宝宝忽然想去对门家找小哥哥玩。他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想找对面的哥哥玩儿。”看着做好的饭菜,宝宝妈妈没有同意,而是说到“不可以,现在吃午饭的时间到了,想玩,等吃完饭再去”。这时候宝宝就算坐下来吃饭,也是带着情绪,可能以后也不敢和家长表达自己的意愿了。
        孟羡慧: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完全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,如“可以啊,吃完饭再找小哥哥玩,好吗?”,这样的语言,传递给宝宝的信息是,他的诉求得到了回应,他的表达得到了接纳和认可,以后有什么事他还会和家长说。如果一味的否定、呵责孩子,也许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自己的想法了。
案例二:
        一天,安安(化名)和妈妈去图书馆借书。安安选好了几本书放到书架下的平台上,接着又在这个书架上选其他的书。图书馆管理员见状,告诉安安,书不应该乱放。离开图书馆后,安安有些不开心,为什么管理员阿姨要说她呢,我不是一个会乱放书的孩子,既然放在平台上就表示是自己想要借走的呀。
        孟羡慧:很多人都渴望不需要自己说,别人就会理解他们的意思,通常表现为“那还用说吗”。其实,真的需要说!如果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,那别人又怎么能清楚知道和了解呢?如果安安能够和管理员阿姨说:“阿姨,这些书是我想借走的,如果不借的话,我会把书放回原处。”这样,管理员阿姨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她,也不会说那番话了,安安也不会不开心。由此可见,清晰的表达力是非常重要的。